发布时间:2025-09-05 浏览次数:36880
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、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《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明确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。《华夏时报》对微脉联合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的AI+全病程管理在解决残疾人医疗服务核心痛点、建立“医疗服务连续性”进行了案例报道。

以下为报道原文节选,部分内容有删改:
政策聚焦:以 “医疗服务连续性”
破解残疾人就医核心痛点
近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、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《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》(下称《意见》)明确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,成为他们就医体验提升的希望和曙光。
据悉,这份重磅政策文件旨在系统性解决残疾人群体长期面临的“看病难、康复难”问题,推动医疗服务从“以疾病为中心”向“以健康为中心”转型。
对此,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惠群接受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时指出:“《意见》出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。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,需要格外关心、格外关注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,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,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。此次《意见》是落实《“十四五”国民健康规划》《“十四五”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》有关要求的具体举措。”
在社会对残疾人权益保障愈发重视,且相关规划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,《意见》出台旨在解决残疾人医疗服务中物理无障碍缺失、信息获取不便、流程复杂及服务不连贯等核心痛点。
微脉实践:全病程管理让
“一次就医,全程管理” 照进现实
《意见》提出的“医疗服务连续性”概念引发广泛关注。微脉全病程管理中心负责人解释道,“医疗服务连续性”广义上是全生命周期无缝医疗照顾,狭义指不同医疗机构转诊及单一机构内服务衔接,其核心是诊疗记录可追踪。
过往残疾人面临更核心的痛点是医疗服务缺乏全周期衔接——疾病治疗后,康复指导、定期随访、健康监测等环节断档,难以形成“院前预防—院中诊疗—院后康复”的完整服务链。
“医疗服务连续性” 的本质,正是微脉所专注的全病程管理的核心体现 —— 不仅指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转诊衔接,更涵盖从预防、诊疗到康复、长期健康管理的全周期服务闭环,其核心是基于患者个体需求的 “诊疗 - 康复 - 随访” 记录可追溯、服务不间断。
对残疾人而言,这意味着肢体残疾者术后能获得持续的康复评估与训练指导,听障患者慢性病管理中能收到精准的用药提醒与复查安排,真正实现 “一次就医,全程管理”。

针对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,微脉通过 “技术 + 服务” 双轮驱动,打造了一套可落地、可复制的全病程管理方案:
· 建立专属健康档案与 MDT 团队:为每位残疾人建立全病程健康档案,组建由主治医生 / 家庭医生、康复师、健康管家及个案管理师构成的多学科(MDT)管理团队,对其术后/慢病管理进行长期康复指导,避免因康复/健康管理不当影响生活质量。
· 一站式服务打通就医 “堵点”:通过与公立医疗机构共建全病程管理体系,微脉整合 “诊疗 — 康复 — 随访” 各环节服务。残疾人无需反复对接不同部门,即可享受一站式服务;其家庭成员还能通过微脉平台接收专属健康管理计划,与医生实时沟通,有效提升治疗依从性。对于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,健康管家团队更会提供全程陪诊与全流程协同,彻底解决 “行动难、流程繁” 的困扰。
· AI + 智能设备筑牢健康 “防线”:在专病管理中,微脉引入智能穿戴设备,实时监测残疾人生理指标,实现 “异常数据自动预警”—— 一旦指标出现异常,系统会第一时间推送至签约医生,为风险干预争取黄金时间。同时,残障患者可自主与 AI 专家分身、心理疗愈师进行在线图文、语音沟通,在助力功能恢复的同时,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。
从实践效果来看,这套模式已实现 “疾病管理依从性提升、康复质量改善、医疗费用节约” 的多重目标,让 “一次就医,全程管理” 从理念变为现实。
未来可期:以 “患者为中心”
让医疗更有尊严与温度
《意见》强调,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的本质是 “以患者为中心” 的价值回归。这与微脉“让医疗健康服务不再难”的初心不谋而合。
未来,微脉将持续深化技术赋能与服务创新,推动医疗资源从“碎片化”转向“系统化”,从“治疗为中心”转向“健康为中心”,真正为残疾人群体打造更有尊严、更有质量的健康服务体验。
留下联系方式,获取医疗行业专家专属服务
留下联系方式,获取医疗行业专家专属服务